我费尽全力终于攒出了一笔钱

我费尽全力终于攒出了一笔钱

“怎样才能多赚一点钱,同时又不像是在出卖时间”,这是我在24岁那年常常问自己的问题。
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国内的一家 D 轮创业公司做算法工程师,工作内容大概 50% 搜广推,30%自然语言处理,还有 20% 乱七八糟传统算法的工作。公司作息10-7-5,活并不算多。我还算热爱工作,每年都能踩稳涨薪的节点拿到比较好的绩效,到 2019 年年底的时候也差不多翻倍了(记不太清了,但那会儿我已经快要离开了),不算公积金,粗略算下来四年纯到手的应该能有 90w,看起来还行?
但是我没办法只赚不花,以及更重要的是我当时对自己需要花多少钱,以及钱都花在哪儿完全没有概念。
下决心开始记账这件事是在 2017 年春节刚发了年终奖想给爸妈换两个新 iPhone,却发现我卡里只有令人拘谨的两三万块钱时开始的。
算上旅行以及电子产品折旧在内的所有开销,每个月要用大概 5k~6k,外加 6.5k 租了帝都东四环的一居室,所以最多的时候一年差不多要花掉 15 万。好在从 2017 年初开始记账后,诸多不合理花销都得到控制,四年算花出去 45 万吧。
于是刚才看起来还令人欣慰的数字,能存下的不过也就一半。赚的其实不算少,只是花掉的也很多。诚然在租房和消费需求上都有更廉价的选择,但我终究还是是不愿意在通勤和居住体验上太勉强。
第一部分钱来自接私活。
2017年那会儿跟几个业余接外包的同事玩得比较熟。当时国内有不少二三四线传统行业小店铺的的转型需求,对小程序和比较复杂的一些微信公众号服务需求很大,那些同事接的活儿基本都是这些,有的只管后端,有的需要顺带套点前端模板。一单万把几千块,几天一两周基本就可以做完。
我眼馋过一段时间,甚至也有好几位同事主动邀请我加入。我思考后还是谢绝了,不是因为我不想赚点外快,只是觉得这样出卖时间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不是我自己想要的成长,而且我对其中的很多前后端框架并不是太熟,得到的收益自然远不如他们。
偶然的机会来自一个线下的朋友,私交不算太熟,讨论过一些算法工程上的问题。问我是否愿意当枪手帮她的朋友做一份硕士毕设。我犹豫了几天,一方面觉得有点儿灰色,不太光彩,另一方面是我无法预估时间开销。毕竟私活还是要给本职工作让路,清闲时自然好说,碰到手忙脚乱时很可能会顾此失彼。不过好在论文的大体方向是我熟悉的tabular data和 NLP,以及可见范围内我还可以学到一些新东西,另外还有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犹豫几天之后我还是接了下来。
工作内容需要包含开题大小论文,数据集,模型设计,差不多全包,以及还有一些基础知识辅导来保证答辩。为期半年多,周末和晚上抽点时间做。意料之中地碰上了和工作的冲突,好在早有计划,所有的私活都能比预设的 deadline 提前一周完成,一周的缓冲能让我喘口气。
这一单收入 3w,除了原来就在开题报告里面的 NLP 那部分外,还捋了差不多七八十篇多模态识别这种不太熟悉领域的论文,副产品收获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期间也得到了当时的几位同事在接私活方面的大力帮助,包括签合同,收款,交付等等。
巧事儿有时候总是接二连三。当时刚做完这单就在一次团建饭桌上和某同事聊到,她大喜过望表示她的学弟也有类似需求,于是又成一单。在答辩通过之后,这个小老弟请我吃饭,说能找到有责任心,有成功案例,有经验,能面对面交流的枪手无疑雪中送炭,是淘宝代写店家给不了的体验。
之所以会把他的话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当初接的第一单并没有太多反馈,我只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交付,帮助那个女孩儿拿到了学位。但是这次的反馈给我后面的工作开展带来了许多帮助,例如他觉得面对面交流很重要,那么我就多抽时间去和客户沟通,他也觉得我有时候比较对客户的基础期待过高,那么我就多给点时间和耐心。
就这么口口相传,便有了后面的第三单第四单。每单也都是三五万不等,富裕家庭给的多点,普通家庭给的少点,我也不太计较。这些硕士阶段的论文研究不会太深,以跨领域应用为先。林林总总做过图片超分辨率重建,视频检索,多目视觉,姿态手势估计,活体检测,多模态,少数民族语言理解,知识图谱等等,研究角度都不深,都是找一个新的领域尝试现成的(或者稍作改进的)SOTA 方法。在我 Survey 型论文读得越来越多,对各个领域了解越来越深后,边际成本也在降低,能复用的方法和代码片段也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起同时做三单,甚至花的精力比接第一单的时候还要少。
这部分没有统计过具体单数,总收入差不多有 35w 的样子,不用交税,纯转账,真好。
这茬儿在我离开北京后就没有再继续了,一来包办毕设不同于传统的代考,免不了要在本地教学,保证金主们所有东西都明白,答辩也能通过,苏州的高校数量催生不了这样的需求;二来随着能复用的内容越来越多,边际成本也在降低,我能获得的职业成长和知识水平也在不断降低,再一次回到当年的老问题,我需要到哪里去寻找成长。
第二部分钱来自AI比赛市场。
2018 年前后,国内大大小小的人工智能厂商为了打广告和蹭热度如火如荼地举办了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比赛,奖金从百万到几万不等。虽说关注度高的比赛奖金丰厚,竞争激烈,不过很多小的细分赛道(多模态,少数民族语言)奖金同样可观,而且由于宣传不到位或者领域冷门,参赛人数往往不足几十人。难度不算高,赢过三四场,林林总总大约有 10w。
最后帮我完成人生第一个financial goal的是新工作的礼物。
2020 年初从北京来到苏州,迎接新生活。微软互联网工程院签字费和两个月的工钱帮我把银行卡余额填到了七位数。
这些过程中掺杂了大量的机缘巧合。如果我当年加入的是一家工作忙到没有业余时间的公司,如果我当时的社交圈中没有人找我,这些也都成不了。第一financial goal 100w 其实并不多,在很多城市也买不了几平米的地方。
真正带给我成长的,是那几年我开始季度性地盘点自己的不合理消费,也开始经常思考自己的消费需求,怎么样才能在赚钱的同时兼顾成长,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这笔攒下来的钱我要用它来做什么等等人生长远课题。

本文在 Twitter Thread 基础上整理而成,原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