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
题图是我某天在家楼下的独墅湖边拍的,是一个四月的午后,天气非常好。当时我躺在湖边一边幻想以后能不能住上湖景大平层,一边唱“有一本书告诉我,四月的下午不要错过”。这首《百分之百的女孩》是郁冬相对没有那么出名的歌,而歌词也有很多取自于村上的《遇到百分百的女孩》,这两个作品我都很喜欢。
今天忽然想起一则约 20 年前的往事。
那时候上初一,某天语文老师照例在作文赏析课上朗读范文,读完之后他说,这次作文好几位同学写得都很不错,于是他把那几位同学的作文本放在黑板旁,以便大家课间翻阅。结果没想到第二天作文本就凭空消失了。语文老师非常生气,虽然过了两天作文本又神秘地回到了原位置,但是这个事儿给了我一点灵感。
我事后找到语文老师,跟他提议不妨以后每次课后把同学的作文本让我带回家,我把每周优秀作文敲进电脑里再打印出来,这样把稿件放在黑板旁边就可以了,不会影响大家的作文本。语文老师自然是没什么意见。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当时我已经是班里有名的“电脑高手”,我想表现一下自己。
2000年初的小县城有电脑的家庭很少,大部分人就算玩过电脑,多数都是在网吧点点鼠标玩玩游戏。而我当时在我爸的熏陶下不仅能把办公套件用得比较熟练,还可以五笔盲打。
于是接下来的几周里,每次语文老师朗读完范文,都会把作文本给我带回家,我把当期的几篇范文敲进电脑,然后用家里的打印机打出来,第二天再带到学校放在黑板旁边。
我那时不爱学习,平时会抄一个哥们的作业,此君姓李,就叫他李君吧。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李君突然跟我说,他觉得这次的几篇范文都不怎么样,还不如他写的诗。
李君很爱写诗,我看过很多,有的确实还可以,不过大部分我觉得也就那回事儿,但是看在他经常给我抄作业的份上,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下次打印范文时,把他那几首宝贝诗也一块儿打上去。
这一弄可不得了,倒不是李君的诗不行,毕竟第一次掏出来的都是他攒了好几年精挑细选出来的东西,而是好几个同学都跑来找我毛遂自荐,有的是自己小学时候的获奖作文,有的是自己在其他刊物上的投稿,更离谱的是有的还推荐了自己爷爷的散文……
面对这种情况让我感到十分为难,很多人都和我有一些或明或暗的利益牵扯,有的是学习委员(记录没交作业的名单),有的是劳动委员(分配大家值日顺序和日期),有的是当时我暗恋的女同学……我打小不太会拒绝别人,不过细想其实也就是多敲几篇文章,所以我干脆就全盘收下了。
第二天我带着一大摞收来的稿件找到李君,想问问他的看法。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借坡下驴,用这些稿件做一本刊物。
刊物具体叫什么我已经忘了,大约是什么文学爱好者之类的有点儿土的名字,不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了名字。
为了让这件事显得官方一些,李君连夜做了个海报贴在黑板旁边,为刊物公开征稿。
之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我和李君会在每个周末对收到的诗歌,散文,小说投稿进行审阅,挑出来我们自己觉得不错的稿件进行录入和打印,也包括当期的优秀作文,周一带到学校放在黑板旁边供大家课间翻阅。
后来随着内容变多,翻阅的人也变多,每到课间黑板旁边就会围满了人。我和李君商量了一下索性搞了个会员制度,加入会员之后每周一可以获得一份新鲜的刊物。虽说是会员,但并不收费,我们完全白干。后来还收到了一些算是天使资助吧:有个同学把杂志带回家之后,他老爸觉得挺好的,但是认为我们的打印纸太差劲,给我们送了很多很高级的打印纸,另一个同学让我们去他家打印店免费用激光打印机打(当时我家里只有很便宜的喷墨打印机)
再后来影响力渐大,开始有其他班的同学来加入会员,我们的刊物也开始全校传阅。我和李君每周一上学不仅要把书包塞满刊物,还会把自行车车篮装得满满当当,有时连自行车后座都要捆上一扎。
又过了一两个月,期末临近,我们收到的稿件数量开始断崖下跌,库存稿件渐渐用完,我和李君也投入考试和复习,以及随后到来的暑假给一切都按下了停止键,后来便没有了下文。
 
20 年后再去思考这件事多少有些刻舟求剑,不过细想仍有些趣味。
整件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大的阻碍其实是来自自己。我记得中间碰到过一些考试和假期,以及好几次李君都觉得太累了想放弃,我都劝他坚持,有两次实在劝不动了,我依然会选择独自审阅,录入,排版,打印和装订出刊,从未落下过一期。我似乎会不自觉地放大那些目光所及之处的正面反馈,比如每当周一的课间看到有同学为了看当期的新文章连厕所都不上,或是在校园里看到完全不认识的同学坐在花坛边上阅读我们的刊物,我都会觉得周末的牺牲是值得的。
刊物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最开始的 A4 纸打印很不便于传阅,所以我改成了折半的装订设计,变成了像故事会那样的小册子,可以完美地夹在课本里面方便上课偷看;再比如最开始大家投稿都是散文,作文,诗歌这种一次性的短篇稿件,为了增加会员粘性,我自己写了个长篇小说,模仿当时市面上的杂志搞每周连载,不过最后停刊的时候也没有写完。以及后来我还吸纳了几位同学帮我整了个笑话专栏……我好像一直都比较享受观察改进,再观察再改进这件事。
虽然整个过程中李君看起来是那个更容易放弃的人,但是这件事儿能做成,主要的转折都在他。比如我就算是再自恋,也不可能有勇气把自己的诗拿出来让大家评头论足;再比如就算是我们决定了要办刊物,换做是我,最多也就是去搜集其他班级同学的范文,或者是用往届学长学姐的范文当稿件,我完全想不到,更不可能有胆量去张贴海报做公开征稿。
现在回头看,虽然当时不过十一二岁,但李君身上已经体现出一些创业者的品质。他有超出同龄人的胆识,敢于把自己放到台前。在我后来的人生中似乎再没有遇到过像当时李君那样的人,我有些怀念他。

最后修改于 2024 年 7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