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试图开始搞懂财务自由

当我试图开始搞懂财务自由

2023 年 6 月 30 号,上半年结束的时候我照例做了第二季度的个人生活 OKR Review。拜英伟达/微软/特斯拉所赐,这半年的理财收益不错,我发现过去三年平均下来,似乎已经达到了“财务自由”的标准。我有些惊讶,所以我重新计算了好几遍,反复确认无误之后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搞错了财务自由概念。
在若干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财务自由概念的时候,我把他理解成为"赚够本金,让理财的收益可以完全 cover 吃穿住用所有消费,于是就可以不上班了"。由于我一直觉得财务自由离我遥远,也从未刻意追求过,所以这个几年前的理解就也就一直没更新过。
按照维基百科:
财务自由(英语:financial independence)是指你工作并不为了钱,而钱完全够用的状态。只要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等于或超过你的日常开支。如果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退休或其他各种名称。只要不发生什么重大的灾难,你就可以生活下去,当然如果你喜欢你的工作也可以继续干下去,或者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生活所迫地做那些你不乐意却又无可奈何要做的事。
重新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总结一下,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值得注意:
  1. 工作不是为了钱
  1. 被动收入超过日常开支
  1. 当进入这种状态后,工作可以继续干下去,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总之不是为了生活所迫去做事
所以按照 2. 被动收入超过日常开支 这个说法,只要存款数量说得过去,理财收益也还凑合,消费合理,达到这个标准其实不算什么难事,像我这样没结婚没孩子,没车又没房,住在三线小城,似乎就更容易了。不过同时这也说明财务自由其实是是个非常个人化的概念,毕竟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状态千差万别。所以这个被动收入大于开支是我目前唯一满足的地方,也是此前自己对财务自由的所有理解。
问题在于我根本没有满足1. 工作不是为了钱啊。虽然我工作并不是只是单纯追求钱,但工作不为钱,那是绝不可能的。
所以什么条件下我才会工作而不为钱呢?以及假设我工作真的不是为了钱,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暂且把工作的回报分成两部分,金钱和其他。如果工作不是为了钱,那么可能需要满足:
  1. "其他"在回报中的占比一定要足够大,或者自己特别看重
  1. "金钱"的绝对数值也得比较小,由于这部分"金钱"实际是主动收入,所以这个条件可以等价成为:工作获得的金钱绝对数量上比被动收入少很多
所以回到开头,如果我想满足1. 工作不是为了钱,我需要让我的工作获得的金钱相对比例少,同时让绝对数值也要足够低。
大概可以用自己举个例子:我很喜欢弹琴唱歌,那不妨就做一个独立音乐人,日常靠音乐平台上自己写的歌获取一些极其微薄的流量收入(工作回报中"其他"的占比大),同时我有两套北京的房产,还有大约 500w 的流动资金在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中(相比被动收入,主动收入的绝对数值小),大概就能满足维基百科对财务自由的定义了。
所以这么说来,现在主动收入绝对数值偏高是我没有达到财务自由的原因,换句话说,现在的理财收入也只是刚刚 cover 最基础的生活成本(毕竟我本身也是一个不太讲究吃穿的人),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达到可以和主动收入相媲美的程度。
所以,要让理财收入赚更多才行。
不过思前想后,我其实不太愿意按照这个最基础的定义去寻找财务自由,它很容易让我变成一个追求绝对数字的人。我倒是觉得前面的3. 进入这种状态后.... 给了我一些启发。
在我古早时期的理解中,财务自由就是什么都不用做,每天躺在家里放肆吃喝玩乐而无后顾之忧,这便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但其实稍微想想也能看出一些不对劲,富豪榜上的人似乎没有只顾吃喝而不工作的,他们种的许多人甚至工作得比绝大多数人还要勤奋。许多老板在财务自由后会开始更辛苦去做更多的事,或者开始尝试一些完全不同领域的工作。我想这就是3. 工作可以继续干下去,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总之不是为了生活所迫去做事所表达的意思吧。
就算我按照 1 和 2 达到了财务自由的标准,我也未必就要离开辞职,未必就不写代码了,我挺喜欢在微软工作的,除了"金钱"之外的成长和回报的确很高,写代码也是快乐的,它让创造的成本变得极低,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
达到财务自由并不是目的地,它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辅助工具,而目的是为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件事儿可以是原来的工作,也可以不是。以及,虽然 2 中的聊到的只要主动收入的数量比较少,被动收入的数量比较多,就可以让工作不是为了钱,但我还是认为主动收入的绝对数量依然重要,追求更高的主动收入能更快速地提高被动收入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可以带来更强的辅助,让我可以更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是做更大的事。